一年前,克里斯托弗·诺兰在那部从技术到艺术都追求全面卓绝的大片《敦刻尔克》中,以沙滩的一周、海上的一天和空中的一小时,完美再现了敦刻尔克大撤退中那些普通英雄的故事。一年后,我来到敦刻尔克及其周边城镇,也在一天中,遍历了空中、海上和陆地。
今日敦刻尔克本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
空中:乘坐滑翔机俯瞰大历史
年代出厂的4座灰黄色Robin单螺旋桨飞机,从一块毗邻比利时的农田中轰鸣着启动、冲刺,直入云霄。风力不大也不小,小黄蜂颤颤巍巍地晃动了好几下后,才算在约米高的空中找到了平稳的气流。
眼前,是被水道和公路一块块切割开的农田、农舍、城区建筑、工厂和码头,还有敦刻尔克绵延几十公里的沙滩,以及下午6点时的灰蓝色大海。天光依然明亮,不过稍许阴霾的气象,并不允许我们看到海峡对岸、仅26英里远的英格兰。我虽然有英国签证,飞机却并没有交通工具入境手续。否则,这小家伙的满油续航时间可达3小时,“轰炸”伦敦再返航毫无压力。
机长开始通过麦克风,介绍着地面景观。我往各方向旋扭了好几次头戴式耳机音量钮,却只能隐约听清一些关于年份和功能的词语。几分钟之前,在地面调试电台和耳麦时,机长就曾问过我是否能听清他的声音。当然,那时发动机还没开始肆意歌唱,而机长就坐在我旁边。
乘坐4座Robin单螺旋桨飞机张海律图
“发电机行动”(OperationDynamo),是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别名。如今还能可见的战争遗迹,被清晰标识在航线图上。首先是草丛中一片Zuydcoote医院,年5月,曾有过待撤离的一万盟军伤兵待在这儿。接着是曾经满布碉堡的防御线,6月4日,盟军撤退最后一天,曾烧毁了大量带不走的重型武器,这条防线后来也成为德军大西洋铁壁的最坚固部分。
盟军反攻时,哪怕早在年底就深入到比利时和荷兰一带,对防御坚固的敦刻尔克却一直只能围而不打,直至年5月9日,纳粹德国宣布投降后的第二天,才被捷克斯洛伐克和加拿大联军解放,也让这个地方成为被纳粹占领最久的法国城市。
飞到海面时已是低潮时分,退潮后的海滩上,清晰可见一艘沉船CrestedEagle号的残骸。包括部队征用和自愿前往救援的英国民用船只,一共有艘各式舰艇参与了大撤退行动,虽然非常成功撤走被围困40万盟军中的34万人,为将来反攻留足实力,却也损失了近艘舰船。如今只能在退潮时,瞥见其中两艘。
我们在曾经的沙丘堡垒上空饶了个三角。这个年为抵御普鲁士帝国而建成的防御设施,可容纳名士兵,到了真正需要它的年5月,却毫无还手能力,德占期间的年,还有8名法国抵抗组织成员在此被处死。
贴着海滩飞行的最远处,是港口的东堤坝。大撤退时,延展出去以让吃水深船只能靠近的部分,曾是木条加临时填充混凝土,并被涂抹成白色以便让海面船只能从远处看到,所幸,德国空军并没能把它彻底炸毁。
20多分钟,我从空中俯瞰了一段恢弘的大历史。大黄蜂嗡嗡轰鸣着,重新贴近农田,螺旋桨卷起的狂风,让外出聚会的野兔们吓得冲回各自洞窟。
RobinDR
海上:蒸汽船的昔日荣光
“我们必须极其小心,不要把这次撤退蒙上胜利的色彩,战争不是靠撤退来取胜的……德国人拼命想击沉海面上数千艘满载战士的船只,但他们被击退了,他们遭到了挫败,我们撤出了远征军!”
大撤退刚一结束,丘吉尔就在英国下议院做了一次谨慎乐观的演讲。电影《敦刻尔克》和《至暗时刻》对此也有所表现。确实如丘吉尔所言,不能把“发电机计划”蒙上胜利色彩:虽有近34万英、法、比军队获救,但也有殿后的4万法国军人被俘,近3万多盟军士兵死伤。其中,被征用的“兰开斯特里亚号”豪华邮轮,就在撤离中被炸沉,至少有3名英军士兵葬身大海,死亡人数超过泰坦尼克号,却鲜少在后世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被提及。
一艘往返海峡4次、拯救了名官兵的螺桨蒸汽船伊丽莎白公主号(PrincessElizabeth),退役后回到了港区,直至近年,才被改造为不再航行的餐厅,安静地停在Estacade码头,与对面长方体的“极地海港购物中心”面面相觑。不过当时官兵瑟瑟发抖着依偎在一块的甲板,已经被宽大的餐桌和白净的桌布取代,容纳量骤降到80人。
《敦刻尔克》杀青那天,剧组主要成员也登上“伊丽莎白公主号”举办庆功宴。船之所以叫做“伊丽莎白公主”,是因为游艇出厂的年,当今英国女王还只是公主。不过,西方心中国胃的我,注定与诺兰剧组的口味大相径庭,当服务生上来一大组各年份奶酪时,我狠心地把它们搁在桌子远端,餐厅伙计自我解嘲,“还好这些奶酪时对岸英国的。”
往返海峡4次、拯救了名官兵的螺桨蒸汽船伊丽莎白公主号旧照
陆地:沙滩和博物馆
我不是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粉丝,总觉得《蝙蝠侠:黑暗崛起》、《盗梦空间》这些全球性高口碑烧脑电影,太过严谨和饱满,缺乏一些飞扬的艺术灵气。《敦刻尔克》非常突出地彰显了他强大的计划、统筹和导演能力,但也带着拿大投资做实验的任性。不过,当向导Emmanuel从背包里掏出彩色剧照和黑白历史图,对着此时此刻的场景,一一将外景地指给我看时,我还是深深钦佩诺兰追求严谨的态度和行动力。
电影中,凡是涉及敦刻尔克的部分,都实打实采用了当下城市的街道和沙滩。和欧洲大多数历史名城一样,敦刻尔克没有追赶现代化建设浪潮,因而低矮屋舍的街区得以保留。不过电影拍摄时,还是需要加上不少遮掩,以避免手机店和地产中介广告的穿帮。
为拍摄电影开头英军士兵在法军保护下,穿过街巷,逃往海滩的场景,敦刻尔克一部分居民区被封锁了,住户只能等到当日摄制结束,出示证件后才能回家,“感觉又回到了父辈经历过的德占时期”,一些居民表示。
诺兰在《敦刻尔克》的拍摄现场
大撤退时,德军炸了炼油厂,虽然切断了盟军能源供给,却也阻挡了自己空军的轰炸视野。拍摄期间,剧组为还原真实轰炸而燃起浓烟,招致稍远公路上行驶车辆的抱怨。沙滩上被道具组挖出很多一米宽的沙坑。剧组认真清理干净周围的碎石后,埋下炸药,群演们由服兵役的带着,四五个一组,躺在沙滩好几天,不是睡着就是晒伤或冻病。到后来,陌生男子们只能相拥取暖,如同过去战壕里的士兵,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诺兰每天总拖到下午五六点才来拍摄,据说他想要的,就是演员们疲惫和绝望的表情。
此外,为还原当时军大衣里装着烟盒和干粮的鼓胀感觉,服装组在道具军服里塞了些木头。几天后,群演们预感还将在沙子里挨饿受冻一整天,就干脆丢了木头,塞进饼干和巧克力,这样可以随时偷吃。
敦刻尔克当代艺术中心巨大的展厅,在拍摄期间被剧组征用,作为大型更衣室和仓库。除了拍摄时被群演们丢弃的木块,还摆满模仿撤退大军的纸板人模。后来,这个空间被布展成电影外景展示。剧组同意这么做的唯一条件是:展览免费开放。馆长本想着趁着电影上映热潮,展上个把月再轮换,后来访客剧增,直到现在,都还没撤展的想法。
空中看到的沙丘防御工事范围内,原本就有一家“
发电机行动博物馆
”,如今,这里因为电影的拍摄和上映而重新开放。博物馆内除了以军事展品和故事板展现大撤退的来龙去脉外,也纪念着为解放敦刻尔克而牺牲的一批捷克斯洛伐克官兵。
老馆长从来不在乎游客触碰战利品。据说前一周从中国来了一个旅游团,人人越线,抱着机枪飘扬起头巾做出壮烈表情。见到这样的场面,老馆长很开心。或许战利品本来就算不上文物。又或许即便78年过去了,如今的沙滩上,依然能轻易捡到遗留武器弹药,以至于这些展品算不得稀奇。去年,还曾有一颗地雷被抛出并引爆,向导Emmanuel前不久带孩子在沙滩上玩耍时,也捡了几颗子弹壳。
很难判断一部电影作品究竟能给一个目的地带来多少旅游转化率。但可以确认挽救城市旅游业的,一部是年代的《罗马假日》,一部就是诺兰的《敦刻尔克》。要不然,这座法国第三大海港,可就真是多佛海峡南岸一座冰冷的工业城市了。
敦刻尔克沙滩木屋
敦刻尔克飞行俱乐部Aerodrome
本身是一家私人航校,位于市区以东12公里的农田中。2架RobinDR及2架PiperPA28,可以从浅草中那条米长50米宽的跑道起飞。乘坐俯瞰体验,最短15分钟,单人55欧,双人或三人75欧;最长30分钟,单人欧,双人或三人欧。乘坐体验甚至自己驾机起落信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