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蜂

从护航机到轰炸机杀手,二战德国Bf110

发布时间:2024/12/10 14:42:23   
虽然几乎同期研制,又同为德国空军的主力机型,但梅塞施密特Bf的声誉比起同一公司的Bf可就差得太多了。“需要其他战斗机护航的护航战斗机”这个污名确实洗无可洗,不过仅以这点就把这种飞机贬的一无是处似乎对这种在二战中打满全场的老兵也不太公平,今天我们就简单聊聊这种飞机的故事。20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双发重型战斗机的概念。当时现代空战理论尚未成型,而航空技术又在快速发展,采用多台发动机功率较大的轰炸机由于载重量大,得以率先采用全金属结构、可收放起落架、单翼布局等先进技术,一度对主流的双翼蒙布结构战斗机占了压倒优势。由此自然产生一个推论,如果双发轰炸机能够取得对战斗机的优势,那么采用两台发动机从而有条件使用相同技术的重型战斗机也应该对主流的单发战斗机具有同样的优势。当时的主流重型战斗机都是按着这个路数走的,包括荷兰的福克G.1、法国的Potez、苏联的佩-2/3、英国的英俊战士以及美国的YFM-1。其特点都是双发多座,强调多用途性,实际上相当于强化了对空武装的小型轰炸机,在空战中没有一种能和现代化的单发战斗机匹敌。唯一的例外就是美国P-38闪电,这种飞机是一开始就打算做成单座战斗机,完全放弃后半球防御,也只有这种飞机是能和现代单发战斗机格斗不落下风的。战争后期出现的两种新式飞机是技术进步下重型战斗机概念的进一步发展。德国的道尼尔Do和美国的F-82双野马。特别是Do,如果能稍早出现并且大量生产,可能会对战局造成很大的影响。德国空军给双发重型战斗机起了个专门名称Kampfzerstrer,后来缩短为Zerstrer,意思就是驱逐机。德国人认为这种飞机的主要用途是给轰炸机贴身护航,以其高性能击溃前来截击的敌方战斗机。但如果细思就会发现这是一种矛盾思路的产物:如果双发轰炸机的优势真的那么明显,那么单发战斗机就是无用之物,有什么必要开发一种专门机型对付无效武器呢?而如果双发轰炸机的性能相比单发战斗机没有足够优势,又怎么能确定类似思路下建造的驱逐机就能击败单发战斗机呢?德国驱逐机的主力就是梅塞施密特Bf,这架飞机从入侵波兰一直打到柏林陷落。客观说除了理应由它完成的护航任务外,其他的活它都干得不错,但是主业不精这事确实过于讽刺。虽然历史上战斗机需要另一种战斗机护航的实例不少,比如不列颠空战中截击轰炸机的飓风战斗机就需要喷火战斗机掩护、太平洋上挂载炸弹和火箭的海盗需要恶妇掩护、越南战争中F-出击也需要F-4鬼怪掩护。但那是因为它们有其他任务所以不能卷入战斗机之间的对战,而Bf为轰炸机护航还需要Bf掩护,那么问题来了——你去干嘛的呢?直接让Bf护航不就得了吗?梅塞施密特公司的老板威利·梅塞施密特在同行中并不是个受欢迎的人,负责德国空军飞机生产的埃哈德·米尔希尤其讨厌他。30年代中期至关重要的重型战斗机研制招标本来没有他的份,完全是因为梅塞施密特的好友乌德特的关系才得以进入。有种说法认为让Bf原型机获得订单一开始就是别有用心,米尔希希望通过这个项目的失败使梅塞施密特的事业一蹶不振。Bf是梅塞施密特设计的第二架军用飞机,最初的概念是两架Bf并联的双机身飞机,但不久就改为了常规的设计。实际操刀的是项目主管罗伯特·卢瑟(RobertLusser)和设计师沃尔特·勒泰尔(WalterRethel),而梅塞施密特本人仍忙于Bf的设计工作,并且当时其公司正在进行管理层重组,这导致设计的早期阶段缺乏关键的监督。按照他的一般做法,梅塞施密特忽略了帝国航空部招标中的附加要求,完全遵循自己的设想设计了Bf。其指导原则是:尽量轻巧以便实现更高的性能;简洁以便大量生产。这架飞机的结构延续了Bf的风格,但是一架Bf的制造成本仍相当于两架Bf。在Bf的样机上有一点非常体现时代特色,最初考虑的双人机组按当时的惯例增加了一名领航/观察员,因此有一个很长的座舱。三人机组当然会影响飞机的性能,这使其在生涯的前半段背负了恶名,但后来该机改为夜间战斗机的时候,这又变成了一项优势,因为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雷达设备和操作员。年5月,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的首席试飞员沃尔斯特驾驶Bf首飞成功。这种外形威猛的飞机受到赫尔曼·戈林的宠爱,他认为Bf比Bf更为强力,因此从单发战斗机部队中抽调最优秀的飞行员组建驱逐机部队,这使得德国空军的行政部门相当苦恼。同样是出于戈林的爱好,在Bf和早期型号的Bf上出现了血盆大口的鲨鱼嘴涂装。年,第76驱逐机联队涂着鲨鱼嘴的Bf在法国战役中给西方媒体留下了深刻印象,英国皇家空军第中队最先仿效,在自己装备的汤姆霍克(P-40出口型)上复制了这种涂装。此后美军的P-40和P-51,甚至苏联的拉沃契金战斗机都曾采用这种涂装,不过最著名的还是陈纳德的飞虎队。而Bf的鲨鱼嘴涂装虽然一直沿用到二战末期,但最为人熟悉的却是另一种大黄蜂标记。Bf鲨鱼嘴涂装更为著名的大黄蜂涂装年5月曾发生一起Bf投奔自由事件,一位前德国驾驶员弗朗茨·贝内特从奥格斯伯格偷走了一架Bf,此人因为在某次重要任务中擅自驾驶一架双翼教练机飞到他家农场屋顶上被军队开除。他把Bf成功降落到附近一个足球场上,他弟弟带着油桶在那里等他。两人爬上飞机,在浓雾中起飞,最后在法国东部撞山坠毁。这件事到底是法国人的阴谋还是单纯的个人行为一直没搞清楚。Bf的叛逃事件当然不止这一起,最著名的当数NZ党的第二号人物鲁道夫·赫斯年5月独自驾驶一架Bf飞到了苏格兰。据说这个头脑简单能力有限的人不甘被边缘化的现实,异想天开打算通过一次面对面推心置腹的谈判促使英德和解。赫斯被一直关押到年死亡为止,他的事情也许没有对外公布的那么简单。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在波兰和挪威上空,Bf没有暴露出什么问题。与之对阵的战斗机不但数量有限并且型号老旧,Bf大量时间用来进行对地攻击,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几乎不亚于斯图卡轰炸机。但是到了英伦空战时期,Bf的神话就被戳破了。按英国航空历史学家马丁·温德罗的说法:“它很容易被远距离识别;它的加速度和速度不足以让它享受逃避战斗的奢侈;它在躲避机动中行动迟缓;它的转弯半径很大;它的大机翼和尾翼表面,是一个很好的目标……驱逐机成了被毁灭的对象(Thedestroyerbecamethedestroyed,这是一句双关语俏皮话)。”一架飞越多佛的BfBf在空战中的窘境令当时盟军一方颇为吃惊。即使按现在能看到的性能数据,当时作为主力型号的BfC最高速度也能达到千米/小时,仅比Bf慢一点。但实战中英国飞行员发现它了不起飞到千米/小时,不说喷火,飓风都能追上它。Bf的机头火力相当强大,通常是4挺7.92毫米机枪和两门20毫米机炮,但在被战斗机咬尾攻击时这些强大的火力毫无作用,这时只能靠一挺7.92毫米护尾机枪自卫,在后期型号上又被替换成一挺双管机枪。而此前德国对外宣传中的Bf完全不是这样的。该机尚未定型的时候,试飞员赫尔曼·伍斯特就驾驶其原型机和乌德特驾驶的Bf进行了格斗表演,据报道它转弯半径像单座战斗机一样小,就是最陡峭的急转也不会被甩开。同样的表演还在重要的国外访问者和潜在的出口买家面前进行,德国国家特技飞行冠军威利·斯塔尔驾驶的Bf无人能敌,该机被宣传为地球上最好的双引擎飞机。很明显这些众目睽睽之下的表演是做过手脚的,估计Bf只载了最少的燃料并且没有弹药,甚至可能拆除了一些必要设备以减轻重量。实际上对于双发重型战斗机来说最欠缺的就是机动性,在机翼上挂了两个沉重的12缸液冷发动机之后还要和单发战斗机比转向和滚转确实是强人所难。而Bf还有个不好的特性就是杆力非常沉重,从俯冲中改出更是需要使出全身力量,不是最强壮的驾驶员操纵不了这架飞机,即便如此也会在连续机动之后快速疲劳(早期飞机操纵是否费力主要依靠气动和结构设计,但总的来说飞行都是个体力活,战争后期随着技术进步有一些其他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比如野马对战Bf,前数圈双方还旗鼓相当,之后Bf开始迟钝、动作变形,而野马尚游刃有余。这并非野马驾驶员天赋异禀,而是他有液压助力和早期抗荷服,而Bf的驾驶员没有。这是数据列表和飞行包线之外的东西,却直接关系生死)。在英伦空战中德军战斗机数量并不占绝对优势,由于Bf航程较短,对较远的目标只能靠Bf单独提供护航。这些Bf遂直面英国战斗机,遭受了惨重损失。当时Bf唯一有效的防御方法就是整个大队的飞机首尾相连构成一个环阵,这样理论上每一架驱逐机都能掩护前一架飞机的尾后。但是很显然结成环阵之后驱逐机群就完全失去了运动和继续执行任务的能力,只能等待Bf赶来解围或者英国战斗机丧失耐心后自行离去。英国战斗机在数量达到一定后也可能会强攻环阵,在圈外不断掠袭,此时尾随掩护的驱逐机射击窗口很小,而被攻击飞机的护尾机枪也发挥不了多大作用。若干架飞机被击中脱离后,环阵就被打散,接下来就是常规的咬尾追杀,所以环阵防御也不是每次都能奏效。喷火式战斗机攻击Bf环形阵英伦空战开始时德国空军投入了架Bf,但战役结束时已损失掉了架。实际上完全是靠着源源不断的补充飞机才维持住一些驱逐机部队不致解体,到战争结束时,共制造了架Bf。英伦之战后德国空军主力转向东线,由于战线过于辽阔,苏军战斗机战斗机密度远不如英国上空,Bf得以再次发挥巨大作用,无论是拦截轰炸机、对地攻击、侦察、联络还是牵引滑翔机都能胜任。其实正如战后亲自试飞过Bf的英国著名试飞员艾瑞克·布朗所指出的,Bf绝不应该那样使用(指英伦空战),该机只能用于德国空军掌握制空权的地区,或者仅用于奇袭。很容易看出来的一点是,年闪击波兰的Bf和年的Bf,除了头部的鹿角天线和加大的发动机舱外,在外形上几乎没有区别,你绝不会把它错认为另外一种飞机。而几乎与其同时,技术水平也大致相当的英国布伦海姆,在二战中就发展出了博福特、英俊战士、白金汉三种型号,二战后又发展出Buckmaster和劫匪两型,最终版本的劫匪和最初的布伦海姆在外形上已毫无相似之处。这倒不是说Bf的设计已经好到不需要改进,恰恰相反,二战初期梅塞施密特就认为Bf已经过时,不需要进行进一步改进,该机原定于年停产。预计替代Bf的是梅塞施密特的新一代双发重型战斗机Me,这种飞机于年首飞并迫不及待在媒体展示以恐吓英国人。最初德国空军要求的是一架Bf的升级版本,但梅塞施密特按惯例蔑视了空军的要求,给了他们一架全新的设计。他和他的设计师采用了错误的翼型,犯了若干工程错误,造成机身和尾翼后缘薄弱,同时在纵向上极不稳定。Me的开发引发了灾难年9月梅塞施密特公司的首席试飞员赫尔曼·伍斯特在驾驶一架Me俯冲时右侧升降舵脱落,飞机当即坠毁,他本人仅以身免。此后他就将这种飞机和亨克尔公司的He并称为德国二战中生产的最糟糕的两种飞机。这两种飞机的开发在当时已经成为德国空军的污点和丑闻,由此带来的巨大压力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乌德特自杀。梅塞施密特也为自己的刚愎自用付出了代价,他用了近两年时间才接受赫尔曼·伍斯特的观点,必须延长Me的后机身以获得更好的稳定性和起降性能。然而为时已晚,年3月德国空军强令梅塞施密特停止Me开发,作为补救措施,设计了BfG并一直生产到德国战败。梅塞施密特为Me项目投入了大量资金,不但用光了航空部的拨款还把生产Bf和Bf的盈利赔了进去,他的公司差点为此破产。不过幸运的是,Bf在夜间战斗机这个领域找到了新的定位。与大多数德国空军飞机不同,Bf装备有完善的夜间飞行仪表,这是成为合格的夜间战斗机的先决条件。三座驾驶舱有足够的空间容纳雷达操作员和设备,并且还有空间安装最致命的武器,两门斜向上安装的20毫米口径斜射炮或称斜乐曲。不过这样一来增加的重量也相当可观,满载起飞的BfG夜间战斗机重量超过10吨,几乎是年BfB的两倍。最后的生产型号BfG-4单台发动机功率已经提高到马力,但由于重量增加以及机头鹿角天线产生的阻力,该机的飞行速度只比兰开斯特轰炸机快30英里。为了尽量提高性能,Bf夜间战斗机往往把第三名乘员,即机尾炮手留在地面。但诺曼底登陆后,英国蚊式夜间战斗机开始在德国上空自由猎杀,Bf又不得不恢复成三人乘员组以提高对空警戒能力,这使其性能更加不可接受。因此在战争最后几个月,Bf也不得不从主力夜间战斗机的位置上退下来。鹿角雷达天线产生了巨大阻力Bf夜间战斗机最有效的武器就是指向前上方的斜乐曲。通常情况下Bf会从英国轰炸机后下方潜入,瞄准机翼油箱开火。在使用斜乐曲时,德国驾驶员一般不会直接攻击机腹,因为有可能引爆弹仓中的炸弹,由于距离很近,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往往会把进攻者一起报销掉。一般两秒钟的20毫米火炮长连射足以将兰开斯特的主翼打断,而英国人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击中了他们。使用斜乐曲进攻的Bf夜间战斗机斜乐曲不使用曳光弹,在附近飞行的英国轰炸机只能看到友机突然起火坠落。偶尔有人看到德国夜间战斗机在下方飞开,却没有将其和坠毁的飞机联系起来,一般认为这些飞机出现了机械故障,或者是不走运被高射炮弹直接命中。因为没有目击证人,英国皇家空军花了9个月的时间才搞清楚他们的飞机是怎么被打掉的,这堪称为欧洲空战期间情报工作之耻。因为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一名被俘虏的德国空军机械师在审讯中透露过斜乐曲的存在,但是没有引起注意,直到年4月,一架受伤的BfG-4在瑞士降落,才在检查中发现了倾斜布置的机炮。这里要多说几句的是所谓斜乐曲其实是一种没什么技术含量的武器,并且也不是什么新鲜创意。30年代初英国就设计了维克斯Type和韦斯特兰C.O.W.两种安装斜向固定37毫米火炮的战斗机,英伦之战中负责夜间拦截的无畏式炮塔战斗机也曾采用锁定炮塔的方式从后下方攻击德国轰炸机。英国空军对德国战斗机可能采用的武器和战术完全缺乏联想确实令人不解。安装斜射火炮的维克斯Type大多数的Bf夜间战斗机毁于空中相撞或者德国高射炮误击,被英国轰炸机自卫机枪打下来的数量很少。据说百分之八十的兰开斯特机尾炮手在受到攻击时甚至没有还击,因为他们根本没发现对手。在一些极端战例中,Bf与英国轰炸机的损失比竟然达到1:30。年2月,德国头号夜间战斗机王牌海因茨·沃尔夫冈·施纳弗驾驶Bf在一个晚上击落了7架兰开斯特轰炸机。“他们似乎排着队等着被击落,我击落第7架后不得不停下来,因为我杀累了。”这是Bf最后的高光时刻,三个月后德国就投降了。施纳弗飞机尾翼上有个击落标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801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