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蜂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十周年,你还记得获奖

发布时间:2022/12/11 21:06:09   
去哪里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pf.39.net/bdfyy/bdfzj/150620/4642781.html

北京时间10月6日,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82岁法国女作家安妮·埃尔诺获奖。

诺贝尔文学奖首次颁发于年。从第一届颁给法国作家苏利·普吕多姆(SullyPrudhomme)至年,共有位得主。叶芝、罗曼·罗兰、马尔克斯、萧伯纳、海明威等著名作家均获得过这一奖项。今年也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十周年,在过去十年间,诞生了哪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们凭借怎样的原因获奖?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年·中国作家莫言

获奖评语:他通过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事件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作家简介:莫言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年消息传来时,许多华人为此振奋。当年12月,莫言在瑞典学院做了题为“讲故事的人”的演讲,他表示:“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年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河崖镇平安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年代起,以故乡高密为原型写出一系列充满乡土风格的先锋文学作品。他以“高密东北乡”为地标的文学世界融汇了真实与想象的故事,不仅可以看作中国社会的缩影,更能延伸至全人类的生存境遇。

年,莫言新作《晚熟的人》出版,这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首部作品。

代表作: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中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司令的女人》等,并著有剧作、散文多部。

年·加拿大作家艾丽丝·门罗

获奖评语: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作家简介:年,门罗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休伦县文海姆镇。她于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之舞》,并获得加拿大总督文学奖,后来共创作了十几部作品并多次获奖,同时作品被翻译成13种文字传遍全球。她被誉为“加拿大的契诃夫”,专注于中短篇小说创作,讲述普通人特别是女性隐含悲剧的平常生活,以细腻透彻又波澜不惊的话语,洞见人性的幽微处。门罗是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的第13位女性得主。

代表作:《逃离》《亲爱的生活》《好女人的爱情》《幸福过了头》《憎恨、友情、追求、爱情、婚姻》等。

年·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获奖评语:他以记忆的艺术,唤醒人类最难以道明的命运。

作家简介:年,莫迪亚诺出生在法国的布洛涅·比扬古。年,他在伽利玛出版社出版处女作《星形广场》一举成名。接下来,年的《环城大道》获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年的《暗店街》获得龚古尔奖。莫迪亚诺的小说常常通过寻找、调查、回忆和探索,将视野转回到从前的岁月,描写“消逝”的过去。他也善于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某一形象表现出深远的含义。他的作品具有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特征:真实与想象的结合,现时与往昔的交错,不同空间的叠合。他时常打破时空的界限,把支离破碎的回忆片断揉合在现时的叙述中。

代表作:《青春咖啡馆》《星形广场》《暗店街》等。

年·白俄罗斯作家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获奖评语:她有如蕾丝布料的作品,为当代人种植了纪念花园。

作家简介:年,阿列克谢耶维奇生于斯坦尼斯拉夫,后举家迁往白俄罗斯,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系。她是当代世界文坛极富影响力的俄语写作女作家。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切尔诺贝利事故、苏联解体等重大事件。

在代表作《战争中没有女性》中,她跑了两百多个村庄,采访了数百名曾经参加和被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里的苏联女性,战士、游击队员和后勤人员,整本书就由这些采访构成。描写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的作品《锌皮娃娃兵》延续了这一风格,以“抗议用男性的视角看待战争”。

年,瑞典皇家学院常务秘书萨拉·丹尼尔斯评价阿列克谢耶维奇是一位非凡的作家。“过去三四十年里,她一直在刻画苏联和后苏联时代的个体。”丹尼尔斯说,“但她并不是讲述事件的历史,而是情感的历史——她呈现给我们一个内心世界,所以她在多部作品里面谈及的历史事件,如切尔诺贝利核灾难、阿富汗战争,实际上只是为了探索苏联和后苏联时代的个体命运。”“她采访了成千上万个孩子、妇女、男人,通过这种方式,她为我们呈现了那些我们不太了解的人们的历史故事……同时,她也给我们展现了情感的历史和心灵的历史。”

代表作:《战争中没有女性》《锌皮娃娃兵》《最后的见证者:位在战争中失去童年的孩子》《切尔诺贝利的祭祷》《二手时间》等。

年·美国作家鲍勃·迪伦

获奖评语:他在伟大的美国音乐传统上创造出新的诗意表达形式。

作家简介:鲍勃·迪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音乐家。半个世纪来,他发行了超过四十张专辑,创作出传唱数代人的经典歌曲,影响了遍布全球的音乐人,并首次将歌词带入经典文学殿堂。曾获格莱美终身成就奖、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金球奖最佳原创歌曲奖、普利策奖特别荣誉奖。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三年,美国艺术文学院就宣布鲍勃·迪伦为其荣誉成员,表彰他为美国文学和音乐所作的贡献,他也是首位入选美国艺术文学院的摇滚音乐家。

对于鲍勃·迪伦获得年诺贝尔文学奖,《综艺》评论说它打破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传统——传统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主要凭借其出版的书籍,而鲍勃·迪伦尽管出过一本诗集,一本写生集以及一本名为《编年史:卷一》的回忆录,但他的主要成就是在流行音乐领域。鲍勃·迪伦的获奖创造了历史,如同当年丘吉尔以二战回忆录、罗素以哲学著作获奖一样。

也许是为了防止大家批评迪伦很大程度上被视为一个音乐家而非作家,瑞典学院在一个声明中还表示,“迪伦的歌词一直在出版新的版本。除了他大制作的专辑,迪伦已发表的实验性的文学工作,例如散文集《狼蛛》(Tarantula,)和《作品及绘画》(WritingsandDrawings,),以及自传《编年史》()中描绘了早些年在纽约以他的生活为中心的大众文化。作为一个艺术家,他惊人的多才多艺,在绘画、表演和写作方面都积极而活跃。”

即便如此,很多人对这一奖项的颁布并不买账,包括迪伦本人在内。在他以音频链接方式发给瑞典文学院的获奖致辞中,他表示,“歌词是用来被歌唱的东西,并不是为了被阅读而存在,希望你们能去听歌,让作品以原本被期望的形式被聆听”。

代表作:《答案在风中飘扬》《红色天空下》《像一块滚石》《时代在改变》等。

年·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

获奖评语:他在伟大情感的小说世界中找到现实世界与虚幻深渊的联结。

作家简介:年,石黑一雄生于日本长崎,5岁随父母移民英国。他从年开始发表小说,作品被翻译成超过五十种文字。其中,《长日将尽》和《莫失莫忘》的英国版销量均逾百万册,并被翻拍成电影,广受赞誉。年,石黑一雄因其在文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被英国女王封为爵士。他同时还是法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和日本旭日重光章的受勋者。除了诺贝尔文学奖,他还获得过包括英国布克奖在内的诸多重要文学奖项,与鲁西迪、奈保尔被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

石黑一雄的作品主要涉及下述几类主题:记忆,时间和自我欺骗。瑞典皇家学院常务秘书萨拉·丹尼尔斯曾形容石黑一雄的作品是简·奥斯汀和弗朗茨·卡夫卡的混合体,“但是你还得加进去一点马塞尔·普鲁斯特,然后稍稍搅拌一下,这才能得到他的风格。”她还这样评价石黑一雄:“他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作家。他不仅仅只看到事物的一面,他独自开拓了一整个美之宇宙。”

虽然拥有日本和英国双重的文化背景,但石黑一雄是极为少数的、不专以移民或是国族认同作为小说题材的亚裔作家之一。他致力于写出对于生活在任何一个文化背景之下的人们都能够产生意义的小说。在小说的故事方面,石黑一雄展现出了丰富的创作跨度。他不断开拓新的故事领域,在传统历史和未来生活的疆界里徘徊。年,其新作《克拉拉与太阳》以AI为主角,试图以未来世界审视当下,小说的内核延续了他对于记忆、人性等的探索。

代表作:《远山淡景》《莫失莫忘》《浮世画家》《长日将尽》《克拉拉与太阳》等。

年·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获奖评语:她的叙事富于百科全书式的激情和想象力,呈现了一种跨越边界的生命形式。

作家简介:托卡尔丘克于年出生在波兰,毕业于华沙大学心理学系,后来在波兰西南边城瓦乌布日赫的心理健康咨询所工作,年凭借诗集《镜子里的城市》登上文坛。托卡尔丘克善于在作品中融合民间传说、神话、宗教故事等元素来观照波兰的历史与人类生活。除诺贝尔文学奖外,她曾凭借《云游》和《雅各布之书》两次荣获波兰权威文学大奖尼刻奖,六次获得尼刻奖提名;年《云游》荣获布克国际奖;年《雅各布之书》荣获法国儒尔·巴泰庸奖,同年《糜骨之壤》入围布克国际奖短名单,该小说改编的电影《糜骨之壤》曾获年柏林国际电影节亚佛雷德鲍尔奖。

代表作:《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世界坟墓中的安娜·尹》《云游》《糜骨之壤》《雅各布之书》《衣柜》《世界上最丑的女人》《怪诞故事集》《玩偶与珍珠》等。

年·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

获奖评语:他富有语言学才能的作品探索了人类经历的周边及特殊性。

作家简介:汉德克于年出生在奥地利,年入格拉茨大学读法律。24岁那年他出版了第一部小说《大黄蜂》,在此之前他已退学专心创作。同年他又发表了让他一举成名的剧本《骂观众》,在德语文坛引起空前的轰动。而他创作的《卡斯帕》,在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堪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相提并论,他也被誉为创造“说话剧”与反语言规训的大师。在文学创作之外,汉德克与文德斯合作编剧的《柏林苍穹下》也成为影史经典,他导演的电影《左撇子女人》曾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在诺贝尔文学奖之外,他获得过年毕希纳奖、年卡夫卡文学奖和年国际易卜生奖。

代表作:《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重现》《无欲的悲歌》《左撇子女人》《骂观众》《卡斯帕》《形同陌路的时刻》等。

年·美国作家露易丝·格丽克

获奖评语:她那无可辩驳的诗意般的声音,用朴素的美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普遍。

作家简介:格丽克于年生于一个匈牙利裔犹太人家庭,年出版处女诗集《头生子》,至今著有十二本诗集和一本诗随笔集,遍获各种诗歌奖项,包括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全国书评界奖、美国诗人学院华莱士·斯蒂文斯奖、波林根奖等。格丽克的诗长于对心理隐微之处的把握,早期作品具有很强的自传性,后来的作品则通过人神对质,以及对神话人物的心理分析,导向人的存在根本问题,爱、死亡、生命、毁灭。自《阿勒山》开始,她的每部诗集都是精巧的织体,可作为一首长诗或一部组诗。从《阿勒山》和《野鸢尾》开始,格丽克成了“必读的诗人”。

不过,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结果在当年引发了热议,一大原因在于这是诺贝尔文学奖五年内两度授予美国诗人。当时瑞典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安德斯·奥尔森表示,格丽克所有的作品都以追求清晰、孩子和家庭生活为特征。与父母和兄弟姐妹的亲密关系一直是她的核心主题,即使她的个人背景很重要,格丽克也不能被看作是一个纯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244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