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蜂

电战版歼15威力大到难以靠人掌控,不上大

发布时间:2023/2/27 18:43:54   
△网上曝光的歼-15D电子战机

近日,网络上出现双座版歼-15电子战型号的试飞照片,这是继歼-16电子战型号之后,我国出现的第2款专用电子战机。

凭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它们的翼尖不是苏-27/30系列传统的导弹挂架或干扰吊舱,而是类似美国EA-18G“咆哮者”专用电子战机的ASQ-电子战截收系统/信号接收系统,虽然还未见到其挂载干扰吊舱测试。但凭借这个特点足以确认编号疑为歼-15D的原型机与“咆哮者”同为电子战机种。

早前的歼-16电战型号也有类似吊舱,那究竟“咆哮者”的翼尖吊舱有何奇妙之处?可以吸引电战版歼-15与歼-16也“照着做”呢?今天,北国防务就来说说这事。

传统上,翼尖是安装载荷的良好位置,只要外挂物保持流线外型就能产生些许升力,可以增加展弦比并降低衍生阻力。翼尖尤其适合电子战吊舱,因其对左右半球都毫无遮蔽,只要安装两台就可取得°全向视野。除了苏-30/35S会在翼尖挂载干扰吊舱外,欧洲的“台风”配备莱昂纳多的DASS电子战系统也包含两具翼尖吊舱,内含有干扰用的有源相控阵天线以及截收用天线。

△欧洲“台风”战机的翼尖吊舱兼具电子截收与干扰功能,并有两种版本:后端圆筒状版本容纳了拖曳诱饵

但波音为美国海军开发EA-18G“咆哮者”时,则将翼尖保留给ALQ-(V)2的长基线探测器。ALQ-原本是EA-6B“徘徊者”最后一版,即ICAPIII计划的核心:传统的干扰机是“功率为王”,利用大功率、大带宽的电波进行大范围干扰。但在雷达天线的指向性越来越高,旁波瓣越来越低后,雷达就能聚焦功率“烧穿”干扰能量罩。而ASQ-采用的是“选择性反应干扰”概念,也就是说电子战机先精确标定雷达的方位、甚至距离(距离太远的雷达就不用理它了),再调整干扰天线(ALQ-99还是机械天线)对准它发射电波,如果干扰无效还可以干脆发射反辐射导弹进行硬杀。另外,ALQ-截收的带宽很大,且扫描速度很快,足以跟上跳频雷达的变化,以集中干扰功率在对应的频率。

EA-6BICAP-III是在垂直尾翼顶端,绰号为“足球”的吊舱中安装了ALQ-的主要天线,但是当海军想要将ALQ-移植到EA-18G上时,“超级大黄蜂”的超音速气动布局就不允许在垂直尾翼加上庞然大物,就得将天线缩小化并塞进翼尖吊舱中,另外在机身两侧也安装了8具长基线天线作为精确测距之用。

然而,截收天线要移植到翼尖吊舱并不是这么容易的事,因为翼尖也是上下振动幅度最大的位置,影响了标定方向的精确度。因此,除了吊舱中安装惯性陀螺仪来测量自己的坐标与指向外,EA-18G也在两翼上方增设“翼刀”,并修改前缘“犬齿”形状来减缓翼尖的振动现象。

要将EA-6B移植到“超级大黄蜂”上,另一个挑战是“徘徊者”除了驾驶外还有3名飞行员操控电子战系统,但“超级大黄蜂”不可能改成四人座。因此,美国利用计算机技术大幅提高了电子战自动化程度,后座只要一台加大的屏幕就可协助电子战官监控电磁战场并决定干扰顺序。

另外,玻璃座舱也让前座驾驶分担了反辐射导弹、通信干扰器...等的工作。我国应该也会同样为歼-15D/16D发展了自动化的电子战管理软件,利用歼-16展现过的大尺寸屏幕可以进行电磁战场的显示与操纵。

如果说ALQ-是耳目,机上计算机与显示器是大脑,干扰器则是电子战机的肌肉。但由于ALQ-99干扰器全重达2吨,“咆哮者”沿袭“徘徊者”的作法,只能将它们分散在多个外挂吊舱,每种吊舱针对特定的频段。

美国海军的“下一代干扰器”(NGJ)划则利用氮化镓器件的有源相控阵天线,具有更大的带宽与更高的指向性,只要三种吊舱就可涵盖所有的任务。目前已由雷神公司完成中频版的开发,编号为ALQ-,低频版则在竞标中。由于多数战机有自己对付高频威胁能力,因此高频版放在最后而还没有开始。

为了安装ALQ-系统,除了翼尖吊舱外,机身内还要铺设1.6千米长的缆线,包含条抗噪信又高传真的射频信号线。其中最困难的是要让小指粗的信号线穿越机翼的折叠处,好让接收器降频后的信号能传送到机首的信号处理器,舰载的歼-15D势必也克服了类似的挑战。

目前还不知道歼-15D是先沿用现有干扰吊舱,还是直接发展类似美国的“下一代干扰器”。但仅仅是被动定位能力的提升配合YJ-91反辐射导弹已足以加强防空制压的能力,对敌防空导弹部队产生更大的压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342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