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12月在美国与加拿大接壤的边境地区发现亚洲大黄蜂(又名大虎头蜂)以来,它们以非常独特的橙色和黑色相间的条纹,飞行时强而有力的嗡嗡声,迅速吸引了当地人注意。随后有媒体报道,亚洲大黄蜂不但个头大,它的螫针更是长达0.6厘米,可以刺穿普通的养蜂服。如果被一只亚洲大黄蜂螫到,除了可以持续几天的、强烈的灼痛和肿胀外,还会引起过敏症状。多次蜇伤可导致过敏性休克,需要尽快急救和住院治疗……随着当地人对亚洲大黄蜂了解逐渐加深,人们开始出现担忧,而且这种担忧大有越演越烈的趋势,从他们给亚洲大黄蜂取名为“杀手大黄蜂”的举动中就可见一斑。“亚洲大黄蜂是否真的会杀人?”成为当地人比较关心的话题之一。为了应对这一担忧,美国一些生物学家建议,不要使用“杀手”这个具有煽动性的绰号,并坚称它们只是一种大黄蜂,而且对亚洲大黄蜂故意杀人的说法嗤之以鼻。但当地人并不这样认为,因为有数据显示,在日本每年亚洲大黄蜂可能造成多达50人死亡。与此同时,当地养蜂人也对“亚洲大黄蜂是否会对本土蜜蜂造成威胁?”表示了担忧。养蜂人认为被大黄蜂蜇伤无疑是噩梦,但实际上产蜜蜂比普通人更害怕亚洲大黄蜂。因为典型的亚洲大黄蜂大约是欧洲蜜蜂的五倍大,只需要少量的亚洲大黄蜂就能消灭整个本土蜂群。这种担忧其实不无道理。有数据显示,一只亚洲大黄蜂每天可以吃掉最多50只普通蜜蜂,更能在一分钟内杀死40多只蜜蜂。想想看,如果把这个数字乘以整个蜂巢的亚洲大黄蜂,会有多么可怕?也许整个美国的蜜蜂可能会在几个月内被消灭干净。而且大黄蜂潜入蜂箱后,可以在养蜂人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咬掉里面所有蜜蜂的头……所以当地养蜂人认为,必须提前采取行动,做好预防措施。对于“该怎样预防亚洲大黄蜂的入侵”?在当地可以说是百家争鸣。有人建议养蜂人,在蜂箱入口设置陷阱专门捕杀大黄蜂,虽然这项技术在亚洲地区已经十分成熟,但当地人并没有完全掌握,有误伤本地大黄蜂的风险(如今美国大黄蜂因气候变化和杀虫剂的广泛使用,已经濒临灭绝。)。还有认为亚洲大黄蜂在其原产地并未造成严重威胁,所以无需过于恐慌。因为在亚洲大黄蜂的原产地(东亚,南亚,东南亚大陆以及部分俄罗斯远东地区),当地的普通蜜蜂已经进化到能够应对大黄蜂。如果当普通蜜蜂发现一只亚洲大黄蜂正在搜寻蜂巢时,它们会立即展开攻势。几十只蜜蜂一起把大黄蜂团团围住,它们迅速拍打翅膀将温度升高到足以杀死亚洲大黄蜂的程度。我们的蜜蜂也能学会同样的技巧,并且能够保护它们的蜂巢。听起来这一观点似乎不错,但有人提出了质疑。“进化需要过程和时间,亚洲大黄蜂会给我们的蜜蜂时间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将是一场灾难。而且法国的蜜蜂呈做过尝试,结果是它们失败了。就在人们还在网上热议的时候,年该地区又发生了两起亚洲大黄蜂目击事件,人们怀疑这些亚洲大黄蜂可能已经扩散到美国的其他地方。可能是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地生物专家也紧急行动起来,他们告诫当地人不要试图独自捕捉或杀死亚洲大黄蜂,因为在日本,几乎所有的死亡报告均显示那些人曾打扰过“马蜂窝”。根据生物学家的建议,当地人应该在发现亚洲大黄蜂的第一时间向他们报告,他们会有多种办法摧毁其蜂巢,比如杀虫剂和火。如果无法找到这些蜂巢,他们还会尝试捕捉一只被发现的亚洲大黄蜂,并在它身上安装追踪器让它带路。可以说当地为了应对亚洲大黄蜂是煞费苦心,更有阴谋论者声称:“亚洲大黄蜂在逃离了某个未知的科学实验后,到达了美国和加拿大”。“入境口岸至少截获了50只亚洲大黄蜂和其他类型的黄蜂,但包裹上没有邮寄地址“。是不是听着有些似曾相识……好吧,不管怎么说,没有经历过亚洲大黄蜂的人足以被它所震慑,毕竟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黄蜂。但在我们国家,似乎真没有普通人为这些大黄蜂而担忧什么,而且据说一只成年的亚洲大黄蜂的价格要在2-5元,其高蛋白质蜂蛹的价值更是每斤百元以上,可见其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早已被人们广泛认可。希望他们能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还是那句老话:办法总比困难多!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8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