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黄蜂 >> 大黄蜂的繁衍 >> 为什么美国航母舰载机的机型越来越少
防走失,电梯直达安全岛报人刘亚东A
来源:航空知识
作者:文奕鑫
说起当今世界的海上巨无霸,美国海军的十万吨级航母“尼米茨”级核动力航空母舰当之无愧位列前茅,当下的美海军最新级“福特”号航母更是秉承了前辈的光环,以超过十万吨的排水量,更先进的舰载机成为了新一代海上霸主,成为了美国获取世界利益,维持自身利益的新“大棒”。
细观以美国为代表的诸多西方国家装备有大中型航空母舰的的海军,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细节:自第二次世界结束以后,航母甲板上舰载机种类越来越少,从以往的鱼雷机、战斗机、攻击机、侦察机、俯冲轰炸机,逐步演变变成当今以F-35C和X-47B无人机包括预警机和各类舰载直升机为主要构成的舰载机联队。舰载机的体积重量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综合化和多用途化。美海军最新一代隐身舰载机F-35C最大起飞重量已经超过30吨,即便仍处于服役末期的F/A-18E/F“超级大黄蜂”舰载战斗机也是由体型相对较小的F-18“大黄蜂”舰载机改进而来。美海军甲板上的C-2“灰狗”舰载运输机、S-3“北欧”舰载反潜机等辅助型进行作战支援的特种飞机相继退役,新世纪的各国海军舰载机联队编制日渐出现“一机多用”的趋势。这其中又有着什么缘由呢?
技术推动——喷气式飞机上舰
美国海军自第二次世界结束以后,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其主要力量和投送手段就依靠其装备多达百艘的舰队航母和商船改造而来的护航航母,不仅种类繁多,执行的作战任务的能力齐全完善,并且每艘航母上装备的舰载机少则数十架,多则数百架。但这这时候的舰载机都是以螺旋桨为动力的飞机,包括战斗机F-4U“海盗”攻击机、鱼雷机TBF、俯冲轰炸机SDB“无畏”,还有执行救援落水飞行员的水上救援飞机等等。但这些螺旋桨飞机功能单一,战后快速投入使用的以喷气式动力为主的各种新型海军舰载机A-4、A-5、A-6、F-4、F-14、F-18以更远的航程、更高的巡航速度、更多的武器挂载能力以及先进电子信息技术加持下的多任务能力,宣告螺旋桨飞机成为历史。
此时,航母甲板相比而言并没有革命性变化,无论是狭窄的面积,还是甲板上日夜不停奔走的水手们,都无疑给这些拥有庞大躯体的“大家伙”们的顺利起飞和降落回收带来巨大挑战。
因此,减少舰载机种类,实现舰载机多用途化势在必行!
海上压力——“一机多用,多机共能”
为了应对来自苏联红海军巨大的海上压力,美海军航母舰队被赋予了新的作战使命:搜索并拦截携带有重型反舰导弹苏联海军航空兵各型轰炸机;设置三道预警防空圈在各阶段拦截敌方发射的反舰导弹;持续跟踪苏联海军战略导弹核潜艇,甚至包括持续在大洋深处游弋并突然发射潜射反舰导弹的苏联海军攻击型核潜艇,并在合适时机利用攻击型核潜艇所携带的重型鱼雷将其歼灭。
美海军相继研发出相关机型:F-14“雄猫”舰载战斗机执行防空截击任务;S-3“北欧”舰载反潜机执行舰队外围的敌核潜艇搜索任务;E-2“鹰眼”预警机负责整个航母编队的早期预警与空中管制任务;C-2“灰狗”舰载运输机执行舰队物资补给任务……EA-6、EA-18G电子干扰机执行压制敌方雷达与通信联络等电子压制任务。其中,美军成功在C-2舰载运输机基础上开发出E-2系列舰载预警机;之后又在F-18“大黄蜂”战斗机基础上开发出“超级大黄蜂”战斗攻击机、EA-18G“咆哮者”电子战机,并且保留了原有的空战能力,达到了“一机多用、多机共能”的目标。
效能提升——多机种配合作战
与过去二战日美海军在太平洋展开航母对决一次出动数百架攻击集群相比,新环境下的美海军航母舰载机联队执行一次对海或对陆攻击任务机群数量大幅下降。
美海军航母舰载机一个攻击波次包括一架预警机、数十架战斗机,其中一半担任护航警戒争夺制空权的任务,一半携带炸弹执行对地打击的任务,另配有两架电子战机执行电子压制任务。任务的完成效率和目标打击精度呈指数级提升。
但美海军并没有满足于此,虽然此时的航母甲板舰载机数量以航母的最大搭载数来看依然超过架,但各种类型的舰载机由于飞行员的生理条件限制,并没有发挥出自身的最大潜力,由于海上的高温高热高湿环境,面对如此众多数量和种类且精密昂贵的作战飞机,给后勤维护保养也带来了不少困难。进一步减少舰载机数量、提高单机的作战能力势在必行,“隐身化,无人化,智能化”的新生力量为舰载机革新带来了新的希望。
甲板“新人”——“黑色闪电”与“黄貂鱼”
继海湾战争中隐身作战飞机F-展现出的强大作战能力之后,美海军一直在寻求自己的舰载隐身机,经过90年代末失败的A-12项目计划后,“JSF”联合通用攻击机成了其最大希望。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美国空军新一代隐身战斗机F-22“猛禽”在多次对抗演习中以大比分优势成功击落了包括美军各类现役主力战机包括F-15、F-16、F-18等等,连装备有强大电子干扰吊舱的EA-18G“咆哮者”也屡次被击落,唯一一次“反败为胜”据相关媒体披露是靠“作弊”得来的,即便在装备有大型有源相控阵雷达的预警机地指挥下,也屡屡被击落数次,加油机、电子干扰机、运输机等空中大型目标也难逃隐身机的“魔爪”。
隐身机成了新的时代“宠儿”。随着苏联解体,大洋深处的核潜艇威胁也随之消失,S-3系列反潜机也相继退役,航母上仅装备机械式扫描雷达的“鹰眼”预警机也逐渐换成有源相控阵雷达的E-2D。
对于“JSF”项目的最终成果——F-35“闪电Ⅱ”联合隐身攻击战斗机,美海军为此寄予厚望。作为战斗机空战功能不弱,作为攻击机战斗力可观,同时把部分预警机、电子干扰机等诸多功能成功整合到同一机型中,具备强大的电子战和隐身能力。美国海军下属的F-35C和海军陆战队下属的F-35B都统一装备了三军通用的数据链,可共享战区各类情报,并可临时充当小型信息节点,组织一张“信息大网”,实现组团作战、“A射B导”的功能,作战隐蔽性堪称出现革命性变化。同时,为了减少人员伤亡和提高作战潜力,以MQ-25为代表的无人机取代了以往的有人侦察机和加油机,因无需考虑人的生理承受局限,能将各种机载设备的极限潜力完全发挥出来,可在距离航母上千公里持续维持存在,搜集各类情报信息并回传。因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这类飞机经改装,可具备自动加油能力,及时为油料不足的隐身战机提供加油服务,即便被击落也无需担心人员搜救问题。
因此,在可预见将来,航母甲板上出现“有人机”和“无人机”并存的局面将是常态,形成一方负责警戒侦察,一方负责打击的双重格局。同时,随着新一代舰载机功能的不断融合汇聚,舰载机“大型化,重型化,隐身化,通用化”将是新的趋势。
在未来美国海军甲板上,或许只会看到有数几种飞机。机型变少,综合能力变强,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