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蜂

大舰载机盘点当年美国航母上的那些

发布时间:2023/3/29 0:11:38   
中科医院 http://www.yunweituan.com/m/

年4月18日,美国陆军16架B-25“米切尔”中型轰炸机在距日本公里的海域的“大黄蜂”号航母上起飞,直抵东京完成了二战以来对日本本土的首次轰炸。虽然造成的伤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这次行动却意义非凡,它既是美国对日本偷袭珍珠港一个回应(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而已),也打破了日本政府那种“迷”之自信。

在航母上待命的B-25轰炸机

这次行动是自航母投入使用以来首次在舰上成功起飞陆基轰炸机的案例!虽然在上舰之前,这些“大家伙”已经把身上所有不必要的东西都拆除了,但为了维持航程,燃油量的增加和必须携带的炸弹使得这款飞机上舰之后的重量根本没有减少太多。因此最大程度地缩短起飞距离成为了这次行动中训练最多的一个项目。

为了“撒气”,美国的航母起飞陆基轰炸机是不得已而为之。到了战争后期,美对日的轰炸都是以岛屿机场为“跳板”而发动的,再也没有尝试过类似的“轰炸机上航母”的做法了。因为成本太高,效果太差!

飞往东京的轰炸机

经过二战的洗礼,航空母舰逐渐成为新的海上霸主。但是在这种有限的海上平台上,主力机型一直都是单座或者是双座的战斗机,很难起降大型飞机,包括轰炸机、运输机等,即使装备有弹射器(目前最大的舰载机是美国海军早期装备的A-3“天空斗士”)。

B-29轰炸机

不过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美国一直在研究“大”飞机上舰的计划。历史上除了杜立特轰炸行动之外,也曾有过三次大型飞机上舰的案例(当然,也只是试验而已,并未真正实用)!

P2V-3C核轰炸机上舰计划

美国海军的P-2“海王星”是一款中型陆基巡逻机,主要用于执行海上巡逻、反潜和侦察等任务。但是在冷战时期,由于空军凭借手中B-36的优势“独霸了”美国所有核武器的运载任务,这让海军很是不服气。为了对抗空军,海军将还在研制当中的P-2巡逻机进行改装,用以上舰执行海军核武器打击任务(当时核武器小型化还未完成,小型飞机携带不了巨大的核弹),改装后的型号为P2V-3C。

在火箭助推器的助力下起飞的P2V-3C

可这毕竟是半路出家,而且P-2本身的重量就高达22吨,动力还是活塞发动机。在几百米的距离内根本无法升空,为此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飞机上加装了火箭推进器,帮助其在短距离内顺利升空,至于着陆就只能选择陆地机场了。

美国海军的P-2“海王星”巡逻机

年左右,在“富兰克林”号航母上P2V-3C进行了相关测试工作,并且取得了成功。之后海军建造了11架该型飞机,准备大干一场。但这个时候A-3“天空斗士”攻击机也完成了测试工作(核武器小型化也取得了进展),相对于改装复杂且无法着陆的P2V-3C,显然A-3是更为合适的平台,所以这个计划最终也就不了了之了。

C-运输机上舰计划

时间到了60年代,海军航母开始盯上了刚刚服役不久的C-运输机。让其上舰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航空母舰在偏远海域执行任务时可以通过空运的方式完成物资的补给。

C-“大力神”运输机在航母上起飞

年10月30日,C-在“佛瑞斯塔”号航母上重复进行了21次起降测试,29次触舰起飞的试验。与之前的P2V-3C不同,拥有四台发动机的C-不需要助推火箭的帮助也可以顺利在甲板上起飞,而且在着舰时即使不使用拦阻钩和减速伞,也能够在长度有限的甲板之上稳稳地停住。

巨大的翼展是上舰最麻烦的事

不过这些测试都是在没有负载(货物和载油)的情况下进行的,但这个还不是重点。关键的问题是这架飞机着舰之前,整个甲板必须清空,C-运输机超过40米的机翼几乎将整个航母都盖住了。为了一点点的物资补给,在每次接收它之前还必须将航母上的飞机全部运至机库,这个操作实在过于麻烦,在这次测试之后,海军的这个空运计划也被取消了。

U-2侦察机的上舰计划

海军的最后一次大型飞机上舰计划就是U-2了,其实按照重量来算U-2算不上大型飞机,但在结构上24.4米的翼展让它看上去体积也是相当的庞大的。

U-2侦察机在航母上准备起飞

这次的计划是由中情局和海军共同提出的,也被称之为“鲸鱼传说”计划。由于早期的U-2侦察机航程还不是那么大,为让其可以在远海执行侦察、巡逻任务,故立项。

年加装拦阻钩和减速伞的U-2侦察机在“小鹰”号航母上开始进行着舰测试,年在“游骑兵”号航母上U-2成功完成了着舰和起飞的测试工作。不过由于强度不足等问题,U-2的起飞只能通过逆风的形式升空,无法使用弹射器。

U-2侦察机

测试成功的U-2在之后的几年内一直在航母上起降,执行对法国核试验的监视任务。不过在后来随着航程增大的U-2R的入役,在航母上起降已经没有任何的意义了,所以U-2短暂的“航母之旅”也就到此结束了。

这个场景是永远无法实现了

至此,“大”飞机的上舰就再无实例。发展到今天,航母舰载机也在“转型”向无人机发展,可能今后也不会再有类似的试验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382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