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黄蜂 >> 大黄蜂的习性 >> 中途岛之战确定航母主宰海战地位其实未必如
中学历史课本让我们有了一个印象:年的“偷袭珍珠港”展现了航母的作用;而年的中途岛战役则让航母主宰了海战。因为损失了4艘航母的日本将战场主动权拱手相让,非常明显地验证了航母的作用。
但最近几年,有一些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航母真正成为海战决定性力量的战役,是发生于年的莱特湾海战。那场大战共有21艘航母参加,将近架舰载机互殴。这个场面根本不是中途岛海战能够与之相比的。
那么后一种看法有没有依据呢?我们暂且先用数据说话。
一、中途岛战役后美日英的航母部队
中途岛战役之后,美国海军操作的最大航母,是舰龄最长的“萨拉托加”号。然而这艘航母在战争初期曾两度被日本鱼雷命中,并退出了战斗序列达数个月之久。
“黄蜂”号和“大黄蜂”号分别于年的9月和10月被日军潜艇送入海底。
“游骑兵”号属于舰队航母,不要被表格上舰载机的数量骗到。结合其排水量,还要搭载如此多的飞机,说白了就是运飞机的“另类运输舰”。她的速度远达不到作战要求,而且防护能力很弱,根本不适合在太平洋地区作战。
因此她被划分到大西洋战区,曾参与了攻击摩洛哥的北非登陆战役。后来索性被美国人直接送给了英国皇家海军,试想如果“游骑兵”能力强悍,怎么会让美国当礼物送出去呢?
真正称得上是美国海军航母主力的就是“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但她们的出场时间都是年的事情了,中途岛海战之后才开始建造。
从头打到尾的只有“企业”号航母。至于那轻型航母“独立”级,本是从轻型巡洋舰改过来应急用的,但始终都处于第二梯队,终身未受重用。
中途岛海战让日本损失了相当数量的航母,但在随后的所罗门群岛海战时,日本所拥有的航母数量与美国海军大致相等。当时的核心航母是“翔鹤”号和“瑞鹤”号这两艘姊妹舰,其航速快、装甲防护力强、并可携带数量较多的舰载机。在美国的“埃塞克斯”级航母服役前,这两艘可能是当时全世界性能最佳的航母。
“隼鹰”号和“飞鹰”号是油轮改装的,装甲薄弱、航速不足、引擎还不可靠,根本无法给外界以震撼的形象。令人费解的是,日本海军在同时期先后命名了两艘“龙凤”号航母,首舰被美国海军的舰载机炸入海底。
“瑞凤”号的性能比较优异,后来参加了年的莱特湾海战,不过在那场战役中还有“雪亲王”的身影,“瑞凤”号是什么结局自然可想而知。被击沉后,于同年12月被除籍。
不过凡事也无绝对,“千岁”号和“千代田”号也参加了莱特湾海战,她俩只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并没有被击沉。
与美、日相比,英国航母的规模则要寒酸的多。表格上的英国航母,全部都是由一战军舰改装而来的轻型航空母舰。
“鹰”号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地中海执行任务,最终在年的“支座行动”中被德国潜艇击沉。
“狂怒”号太过老迈,再加上动力系统状况不佳,导致经常需要返港维修,她实际上没有执行过航母任务,只能算是艘两栖补给舰,顶着飞行甲板到处运送物资而已。
第3行的3艘航母针对德军“斯图卡”轰炸机彪悍的轰炸能力,特意加强了装甲防护,其结果就只能牺牲舰载机数量了。英国的航母舰载机数量如果按照美国的标准其实也能到60架以上。
为了增加舰载机数量,美国经常将飞行甲板和机库停满飞机。但英国认为这样做无法保证舰载机的安全,始终拒绝这样的操作,因此英国航母可携带飞机的数量少的可怜。
后面3行内的所有航母只是名义上符合范围,她们的建造时间比较晚,最早上场也是在年的夏天。
二、数据背后的真相
中途岛海战之后,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英国,他们拥有的航母与舰载机数量,根本不足以掌控一场战役级的海战。多数时候左右战局结果的都是战列舰或重型巡洋舰。
即使在航母达到空前规模的莱特湾海战中,击沉大部分日本军舰的都是美国潜艇,而不是飞机。那么航母都在干什么呢?她们绝大多数工作时间都在掩护陆战队登陆作战。
马汉眼中的制海权,也就是“舰队对战舰队”模式,基本上都是战列舰、巡洋舰与驱逐舰共同完成的。据统计,当时莱特湾海战至少发生了17次大范围的遭遇战,有航母参与的战斗只有2次,剩下的15次都是传统炮战。
那么为什么会有中途岛战役让航母成为海战主导者的说法呢?笔者认为,是中途岛海战的损失迫使山本五十六命令日本海军撤出中太平洋。从战略角度讲,日本确实从主动进攻态势变成被动相持。
这就给大家一个错觉,“是击沉了日本4艘航母”,才改变了太平洋战场的态势。与其这样说,还不如说是航母造价太贵了,日本不能承受再发生类似的损失。
从数据和战场贡献来说,后来发生的莱特湾海战也无法证明航母对整体战局的掌控能力。真正可以主宰战场的是年服役的“埃塞克斯”级,此级航母无论是舰体规模,还是舰载机搭载数量都是掌控级的。
更重要的是,美国这家“战争工厂”彻底步入正轨之后开启了爆舰模式,重型航母不要钱似的往外出,这个时候的航母与舰载机规模已经有资格统治整个战局,因此很多人就不再细抠中途岛之后航母的表现是否合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