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蜂

坚不可摧,大型特混舰队的横空出世

发布时间:2023/3/27 3:42:00   

(上图)航行中的美军航母特混舰队

美国人对年最痛的感受是单航母特混舰队的实力太弱,进攻时不容易摧毁防御严密的日军主力航母舰队,防御时即使在远距离就发现敌机,也因为战斗机数量不够而难以彻底拦截。然而集中的多航母编队容易被敌方一次性发现并打击的问题依然存在。那么,航母在作战时到底是分还是合?这是所有问题的关键。作为太平洋舰队的掌门人,尼米兹上将对此深有感触。他一直试图根据年的战斗经验修订航母作战条令和战术,他指定太平洋舰队航空兵总监约翰·托尔斯中将来牵头实施此项工作。托尔斯是航空先驱,美国海军历史上的第3位飞行员。不过这种关乎大军胜败的事情,托尔斯还是要依靠参加过实战的人才能做得好。

谢尔曼少将显然是符合条件的人选。他在珊瑚海战役时任“列克星敦”号航母舰长,后来一直致力于舰队防空战术的探索。在年1月20日的日记中,谢尔曼说自己和另一位名将,哈尔西中将对航母战术的理解“完全一致”。然而就在年3月15日,致力于推动多航母特混舰队战术的谢尔曼却收到了来自哈尔西的一封信,劝他“回归到航母分散使用的道路上,以应对敌方攻击”。显然,分还是合,不太容易撕得清。

(上图)由于进攻组织能力偏弱,美军航母部队在年时的攻击力远不如日军机动部队,因此在大部分战斗中都未能击沉日军战力强悍的大型舰队航母。

对于这个问题,第一个答案来自年1月1日发布的《航母特混舰队标准航行条令》修订版文件:

每一支航母特混编队不应编入超过2艘航母。如果有2艘航母,则其中1艘应负责防空巡逻、侦察等勤务任务,另一艘则应做好准备随时组织“全甲板攻击”。两艘航母应轮换执行勤务和攻击任务。特混舰队内的其他舰艇则应训练至“无须信号就自行跟随勤务航母行动”的地步——勤务航母需要频繁转向迎风航行以放飞飞机。为了尽量减少离开舰队队形的时间,执行勤务任务的航母需要根据风向随时调整自己在舰队队形内的位置。

同一支特混舰队中的多艘航母在遇到或即将遇到空袭时分散行动,每一艘航母在分散时都要带上那些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形成防空屏护的巡洋舰和驱逐舰。

在这份临时修订版条令中,美军重新明确了特混舰队的编成:

一支航母特混舰队将编入若干艘或更多的航空母舰。在较小型的特混舰队中,每一艘航母及其护航舰艇都可被编组为1支特混大队;在大型特混舰队中,特混大队则可编入多艘航母及其护航舰①。特混舰队设有1名总指挥,以舰队中的某一艘航母作为旗舰;每一支特混大队也设有一名大队指挥官,以本大队内的一艘航母为旗舰。当所有航母集中行动时,特混舰队指挥官将作为战术指挥,统一负责所有单位的行动;当某一支特混大队离开主力单独行动时,大队长则作为战术指挥负责本大队的作战指挥。当预期即将进行空中作战时,特混大队指挥官应在航母上担任航空作战总指挥;而如果战斗将以水面作战为主,则他也应作为战列舰与巡洋舰总指挥负责指挥作战,直到战斗结束。

年4月22日发布的《航母特混舰队机动和射击条令》则进一步补充道:

“当编有2艘或更多航母的编队遭到攻击时,各航母必须分散行动。每艘航母都要由事先指定的屏护舰队伴随。”不仅如此,“每一支航母战斗群应当独立负责自身的航空作战和防空指挥……各航母战斗群之间的距离应保持在5—10英里(8—16公里)为宜。”

这实质上仍然是战前的航母作战条令:平时可以2艘航母集中行动,等遇到空袭威胁再分开。只是在各特混大队的防空协同方面做出了一些更可行的改进。但这些文件的官方身份丝毫不意味着它是所有人的共识。

年3月15日,金上将的司令部签发了《战斗经验公报第3期——年10月所罗门群岛战斗》。这份官方文件集中分析了圣克鲁兹海空战,并引爆了关于航母战术的新一轮争论。

圣克鲁兹海战中的“企业”号舰长奥斯本·B.哈迪逊上校坚持认为,在圣克鲁兹海战中,“企业”号的防空指挥组完全达到了训练要求,但他们的努力却被现实残酷地压倒:“空中有38架我方的战斗机,而大群敌机却从不同方向和高度袭来,还有其他友机在一旁添乱,于是防空系统全面崩溃。”言下之意,现在的航母编队实力太弱,无法自保。

然而,在同一场战斗中指挥TF17(“大黄蜂”号特混舰队)的乔治·穆雷少将观点则与哈迪逊截然相反:“不能指望一支特混舰队的防空战斗机队能像和本队的防空指挥一样与其他舰队的防空指挥密切合作与协同。由于长期共事,特混舰队内防空指挥组和防空战斗机之间的合作是亲密无间的,但当防空战斗机由另一支部队来指挥,则这种高效率就会大幅丧失。”托尔斯中将也支持单航母作战,但他的理由看起来更简单:“战争学院、海军部、舰队里已经有数千页纸的文件来探讨航母的分散和集中。……现在再来继续争论这个老大难问题是没有意义的。”他们更青睐年1月1日文件中的战术原则:平时两艘航母集中编组,一旦敌方空袭迫近则分散开来,空袭结束后再重新集中。

哈尔西则直接纠结战场的具体细节上:他认为圣克鲁兹海战中“企业”和“大黄蜂”两舰的距离选择是十分糟糕的,“太远,无法相互协同;又不够远,无法分散敌方攻击力量……由于距离过远,航母之间的通信崩溃,防空指挥也失去了作用。”

经此一番争论,到年中期,一支航母编队应当编入2艘大型航母的观点基本成为共识,否则一艘航母力量太弱,无论是攻击还是防御都捏不成拳头。那么问题来了,2艘航母中哪一艘负责本队防空呢?正如穆雷将军所言,航母的防空指挥组和本舰的战斗机配合最默契,一旦跨母舰合作,效率就会大大降低。这一观点也同样广为认可。而如果真的如东所罗门海战后“萨拉托加”号舰长提议的那样把2艘航母中的1艘全部用来执行防空任务,那么舰队的攻击力显然会大幅度下降,这也是不可接受的。

恰在此左右为难之时,解决方案适时出现:用“克利夫兰”级巡洋舰舰体改造而来的“独立”级轻型航母服役了。这种载机量仅有40架,基本不具备“全甲板攻击”能力的轻型航母,不正是“专职防空航母”的最佳选择吗?若是为每一支编有2艘大型舰队航母的编队配备1艘专司防空的轻型航母,那就可以极大保障舰队的防空实力,同时也不会影响大型航母的“全甲板攻击”。这个设想立刻得到了近乎一致的拍手叫好。年7月,美国海军司令金上将签署文件,正式要求为美军每2艘大型航母配备1艘轻型航母,甚至还专门规定要保证轻型航母的数量达到9艘。只是,这些轻型航母的建造速度实在太快,年还没过完,9艘“独立”级就全部建成,此时美军的大型舰队航母总共才只有9艘(7艘新建成的“埃塞克斯”级,以及“企业”“萨拉托加”两艘老舰),美国人倒是想让大型航母和轻型航母2:1配置,可哪有那么多大型航母来凑数呢?如此,2:1的配置比例便顺理成章地改成了2:2。海面上终于出现了四艘美军航母集中在一起的队形。在年8月末空袭马尔库斯岛的战斗中,美军真的为轻型航母全部搭载了战斗机。

但是,这时的美军四航母特混编队虽然有其形却还是无其实。虽然表面上看是四艘航母,但实际上真正充当进攻力量的还是只有两艘大型舰队航母,攻击力并不比中途岛海战时“企业”“大黄蜂”两舰组成的TF16强多少。2艘轻型航母只是用来强化舰队防空的“保镖”而已。

就在这时,一场变革改变了一切。

年3月,曾在珊瑚海战役中任“列克星敦”号舰长的谢尔曼少将和他的参谋长赫伯特·S.达克沃斯上校、“企业”号飞行长罗伯特·迪克逊中校一起组织一场演习,来检验航母应该如何作战。当他们乘“企业”号来到珍珠港时,他们看到了崭新的新一代航母首舰“埃塞克斯”号。随后不久,“埃塞克斯”级“约克城”号、“列克星敦”号加入了太平洋舰队,曾在年与谢尔曼少将生离死别的这两位“老兄弟”仿佛又回来了,而且比之前更加强大!同一时期,3艘新的“独立”级轻型航母也服役了。现在,谢尔曼、达克沃斯,还有站在他们身后的托尔斯中将有了足够的航母和飞机来进行这场革命性的实验了。新型航母本身也带来了新装备:防空指挥专用的四频道甚高频无线电、带有PPI显示器的新型SK对空搜索雷达、专门设计的CIC,新型SG对海搜索雷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夜间和浓雾中操舰的新技术,解决了防空指挥中最大难题的测高雷达,足以在机动性上克制零战,火力和防护则占据绝对优势的新型战斗机F6F“地狱猫”,同样重要的还有已经普及到所有飞机上的敌我识别器。

作为多航母集中战术的铁杆粉,谢尔曼想要证明的目标很明确:穆雷提出的关于“跨航母协同会导致效率大幅下降”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多艘航母并肩航行,并不影响各自收放舰载航空大队。只要能够拟定标准化的战术条令,就能使多艘航母有效整合成强有力的拳头。

(上图)经过年的战斗,小型航母编队除了攻击力不足外,防空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显露出来,“即使发现敌人也拦不住”。加之雷达防空指挥已经崭露头角,多航母集中编队的思路开始在美国海军中蔓延开来,传统的“全甲板攻击”战术思想即将嬗变。

关于谢尔曼演习的过程,笔者暂时没有找到资料,但结果很清楚,那是一场革命。

年4月13日,尼米兹上将专门指派了一个三人小组,任务正是重写年初的《航母特混舰队标准航行说明》,谢尔曼少将的试验结果则是他们最鲜活的依据。三人小组中有一位曾是圣克鲁兹海战中“大黄蜂”号的主任参谋,阿波罗·苏塞克上校,他和他的同伴们认为自己的研究范围“应该扩展到对所有的太平洋舰队战术公报、大量的舰队评估文件进行彻底分析”——他们在5月18日写给尼米兹上将的信中提到了这一点。于是,他们的工作成果成了《太平洋舰队战术命令和条令》,文件编号为PAC-10。

PAC-10文件是一次彻底的变革。它整合了美国海军当时所有的战术文件、战术公报、特混舰队战术资料、战场条令,汇集成一份条令性文档,并适用于整个美国海军舰队。文件的目标在于“让那些类型各异,不熟悉条令,而且在不同指挥官麾下的部队,只需简单阅读就可以在与敌交战时协调行动,而不必进行耗时费力的专门培训。”PAC-10涵盖了包括单航母特混舰队、多航母特混舰队、支援登陆的护航航母或轻型航母舰队等,这就实现了海军全兵种的大协同,包括战列舰和航空母舰。

文件充分利用了已经成熟的防空指挥技术和装备。现在,防空指挥官已经能够对所有探测到的目标保持持续跟踪,评估其威胁,向“即将遭受攻击”的友舰发出警报,并有效掌控防空战斗机的数量和位置。托那些大型航母上众多新型雷达的福,对敌机的有效拦截已经不再是梦想。现在,太平洋舰队所有的舰载机中队都已经熟悉该怎样在防空指挥官的引导下遂行航母舰队防空作战了。如PAC-10文件所写:“随着舰队编制的快速变化,新上舰的航空兵部队必须能够根据已有的训练快速融入部队执行任务,而无须再接受大量个性化的培训。”显然,标准化的指挥体系,标准化的训练成了大编队作战的基石,之前关于“熟悉的防空指挥官和战斗机中队合作起来更有效”的局限已经被打破。

PAC-10解决了两个大问题。首先是创建了一套统一、普遍适用的条令体系,使得军舰可以在各舰队间方便地调动。其次则是将先前面向小型编队的战术条令扩大到了全舰队层面,使得指挥官可以更有效地指挥各种规模的舰队,尤其是快速机动的航母特混舰队。

PAC-10条令消除了“独立”级“专用防空舰”概念的基础。这组条令实施之后,战场上的美国海军航母司令们忽然发现,自己可以和指挥本舰战斗机一样方便地指挥来自其他航母的战斗机了!不仅如此,甚至连驱逐舰都能够方便地指挥自己头顶上的战斗机。既然如此,那又何必把特混编队中的2艘轻型航母排除在舰队进攻能力之外呢?自然,早期的几次尝试之后,美国人放弃了将“独立”级轻型航母用作专业防空舰的打算,但两大两小四艘航母的特混编队却在已经能够有效协同多艘航母的进攻与防御作战的美国太平洋舰队中扎下了根。直到这时,“独立”级轻型航母才真正从“特种专用舰艇”转变成了“半艘舰队航母”,美国海军实力强大的四航母特混编队才真正实现。

至于大型航母编队容易被发现的问题,现在美国人已经有了充分的信心,依靠雷达和实力强大、协同有力的防空战斗机群,自己的舰队势必坚不可摧。

本文摘自《战争事典之热兵器时代4》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3801.html
------分隔线----------------------------